Home
功能类别: 小区综合大楼
位置: 香港湾仔
面积: 約 5,020 平方米
https://indexarchitecture.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blue-house-redevel-01.jpg
https://indexarchitecture.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blue-house-redevel-02.jpg
https://indexarchitecture.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blue-house-redevel-03.jpg
https://indexarchitecture.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blue-house-redevel-04.jpg
https://indexarchitecture.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blue-house-redevel-05.jpg
https://indexarchitecture.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blue-house-redevel-06.jpg
https://indexarchitecture.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blue-house-redevel-07.jpg
https://indexarchitecture.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blue-house-redevel-08.jpg
https://indexarchitecture.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blue-house-redevel-09.jpg
https://indexarchitecture.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blue-house-redevel-10.jpg
https://indexarchitecture.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blue-house-redevel-plan-01.jpg
https://indexarchitecture.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blue-house-redevel-plan-02.jpg
https://indexarchitecture.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blue-house-redevel-plan-03.jpg
概念:

蓝屋组团文化遗产 – 历史传承的延续

整个蓝屋组团包括3幢建筑及一个庭院空间。它们被称为蓝屋(19xx),黄屋(19xx),橙屋(196x)及由其围合所形成的开放空间。其中蓝屋和黄屋均为战前建筑,是当前香港仅存的极少数还保有中国风格的唐楼建筑之一。它们见证了香港城市历史进程中的一页,当年的唐楼还仍是香港建筑的最主要形式。除了其建筑价值之外,蓝屋还随时间的变迁而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角色,来服务于周边的社区。它曾被用作工会办公楼,寺庙,学校,中医药中心等等。无论其角色如何,它都强化着社区的联系并赋予着地方的个性。蓝屋组团所代表的已经远远超过了其物质上的存在,它是承载着这个社区生活与交流的公共空间。我们由此而坚信蓝屋组团的保育应是有形及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的结合。
我们对蓝屋组团保育的设计概念是在新旧交融的同时将历史传承及场所的灵魂完整的保留下来。
蓝屋原本的建筑特色将绝大部分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我们引入了中华武术的主题,并将此作为活化蓝屋组团的元素。武术宗师黄飞鸿的得意门生林世荣早期所开的跌打医馆,将被原地保留。 考虑到现有建筑的结构墙负载有限,我们在蓝屋保育的规划利用中尽量减少对结构荷载的需求,这些空间将设置包括功夫历史展览馆,功夫文学阅览室及免费的武术指导课程来进一步丰富和凸显这座建筑历史的重要性。其余的两层空间平时将供非政府组织及社区活动之用。
为实现项目整体经济运作和功能配套可行性,黄屋将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而成为一个餐饮中心以应付武术中心的日常使用。我们计划恢复黄屋沿庆云街立面的旧貌,并拆除背面现有的厨房为将来的中国茶室/酒吧及粤剧表演腾出场地。在这个曾经一度被遗忘、废弃的室外空间,让传统表演重登舞台十分重要。玻璃的半围合设计消除了天气的影响,为活动的举办留有更多灵活性,而且它还可以作为庭院另一侧活动的舞台。这条视觉通廊进一步增强了由庆云街至庭院空间的南北连结。人们在炎热的夏日可以在此轻松的享用酒水和点心。
橙屋将被拆除后由新建建筑取而代之。橙屋是这个组团中唯一算不上指定地标的建筑。这座新建筑除了是为选择就地安置的原住民改善生活条件之外,其最突出的特色应该莫过于这座盘亘于庭院上的“天桥”了。这座“天桥”将被用作武术训练中心。在这里进行集体课程(蓝屋中的免费武术指导应是一对一的)有两个目的:一是它赋予了蓝屋组团独一无二的文化标志 – 香港武术学会。人们可能会回想起这样一幅既特别又熟悉的画面,在50或60年代的香港,一班勤奋的徒弟们跟随着师傅在屋顶上认真练习武术。二是它使得游客们有机会在一瞥间得见周遭活化社区的全景。这座桥的形态和位置都经过仔细考量,以让庭院在全年都可以获得足够的阳光透射。
基于新建筑狭窄的地形条件,我们在建筑环境设计上将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自然通风。竖向的遮阳百叶将作为外立面设计的一部分以将建筑的热吸收降到最低。我们还希望回收屋顶上的雨水用作蓝屋屋顶上小型农场的的灌溉。天桥的屋顶上将安装太阳能电池,为项目提供额外的电能。
概念:

蓝屋组团文化遗产 – 历史传承的延续

整个蓝屋组团包括3幢建筑及一个庭院空间。它们被称为蓝屋(19xx),黄屋(19xx),橙屋(196x)及由其围合所形成的开放空间。其中蓝屋和黄屋均为战前建筑,是当前香港仅存的极少数还保有中国风格的唐楼建筑之一。它们见证了香港城市历史进程中的一页,当年的唐楼还仍是香港建筑的最主要形式。除了其建筑价值之外,蓝屋还随时间的变迁而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角色,来服务于周边的社区。它曾被用作工会办公楼,寺庙,学校,中医药中心等等。无论其角色如何,它都强化着社区的联系并赋予着地方的个性。蓝屋组团所代表的已经远远超过了其物质上的存在,它是承载着这个社区生活与交流的公共空间。我们由此而坚信蓝屋组团的保育应是有形及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的结合。
我们对蓝屋组团保育的设计概念是在新旧交融的同时将历史传承及场所的灵魂完整的保留下来。
蓝屋原本的建筑特色将绝大部分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我们引入了中华武术的主题,并将此作为活化蓝屋组团的元素。武术宗师黄飞鸿的得意门生林世荣早期所开的跌打医馆,将被原地保留。 考虑到现有建筑的结构墙负载有限,我们在蓝屋保育的规划利用中尽量减少对结构荷载的需求,这些空间将设置包括功夫历史展览馆,功夫文学阅览室及免费的武术指导课程来进一步丰富和凸显这座建筑历史的重要性。其余的两层空间平时将供非政府组织及社区活动之用。
为实现项目整体经济运作和功能配套可行性,黄屋将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而成为一个餐饮中心以应付武术中心的日常使用。我们计划恢复黄屋沿庆云街立面的旧貌,并拆除背面现有的厨房为将来的中国茶室/酒吧及粤剧表演腾出场地。在这个曾经一度被遗忘、废弃的室外空间,让传统表演重登舞台十分重要。玻璃的半围合设计消除了天气的影响,为活动的举办留有更多灵活性,而且它还可以作为庭院另一侧活动的舞台。这条视觉通廊进一步增强了由庆云街至庭院空间的南北连结。人们在炎热的夏日可以在此轻松的享用酒水和点心。
橙屋将被拆除后由新建建筑取而代之。橙屋是这个组团中唯一算不上指定地标的建筑。这座新建筑除了是为选择就地安置的原住民改善生活条件之外,其最突出的特色应该莫过于这座盘亘于庭院上的“天桥”了。这座“天桥”将被用作武术训练中心。在这里进行集体课程(蓝屋中的免费武术指导应是一对一的)有两个目的:一是它赋予了蓝屋组团独一无二的文化标志 – 香港武术学会。人们可能会回想起这样一幅既特别又熟悉的画面,在50或60年代的香港,一班勤奋的徒弟们跟随着师傅在屋顶上认真练习武术。二是它使得游客们有机会在一瞥间得见周遭活化社区的全景。这座桥的形态和位置都经过仔细考量,以让庭院在全年都可以获得足够的阳光透射。
基于新建筑狭窄的地形条件,我们在建筑环境设计上将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自然通风。竖向的遮阳百叶将作为外立面设计的一部分以将建筑的热吸收降到最低。我们还希望回收屋顶上的雨水用作蓝屋屋顶上小型农场的的灌溉。天桥的屋顶上将安装太阳能电池,为项目提供额外的电能。